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也確實關乎打工人群的奮斗史。它講述一群工廠女孩從農(nóng)村遷移到城市,進入電子廠、手袋廠、印刷廠等,不斷積累生存智慧,通過種種方式向上流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故事。只是,這樣的打拼史,多半說是血淚,卻也不至于掉淚;說不上勝利,但也沒有失敗。
雖說作者張彤禾的寫作意圖并不僅僅停留在記錄每個打工個體是如何勵志的層面上,但毫無疑問,打工族中主流的生存哲學和勵志方式這個話題引起了她的興趣。為此,她特意在書中開辟章節(jié),把視角觸及到了所有工廠附近的那些學電腦、英語、工作技能的培訓學校和充滿勵志書的書店。
在東莞的工廠里,沒有人受過正經(jīng)的職業(yè)教育。打工世界不講究傳統(tǒng)或出身,大家必須學會給自己重新定位,也包括重新學習知識技能以便應對工作,或者靠培訓充電,提升自己,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機會。有了需求,商業(yè)性的學校在此茁壯成長;書店則以口才、行銷、勵志、電腦培訓、英語培訓、人際關系、潛能開發(fā)等應用性很強的書籍為主。
就像張彤禾所說,在商業(yè)和競爭驅動的現(xiàn)代中國,知道如何說話成為了一項必備的技能。越來越多的打工者意識到,懂得如何說話會幫他們贏得更好的工作,取得最低的報價,或賣出更多的產(chǎn)品。所以,他們上白領班,參加勵志宣講會,學禮儀,練口才,解除對于公開表達的恐懼,最終目的是把自己銷售出去。他們看《方與圓》這樣的勵志書,學習如何掌握和操縱他們心理,如何攻破別人的防線以及種種最有效果的社交技巧。
他們中最主流的生存哲學和勵志方式,與西方社會底層人大不相同。在東莞,培訓機構的課程、勵志書中,充斥著偏執(zhí)卻不無效用的言辭、激進而相互矛盾卻頗有市場的理論。在那里,“成功”是一種信仰,金錢是它的度量,而道德則幾乎不被提及。拿勵志書籍來說,張彤禾介紹,美國自助文學的鼎盛時期是在19世紀,當出現(xiàn)大量移民的時候,這些在美國的工廠、商店從事低級工作的人想通過努力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這是美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社會流動性大,所以很多書籍是關于自我修養(yǎng)和工作成功的,就如同在今天中國看到的一樣。但那時美國自助文學宣揚道德進步,強調(diào)一個人因擁有良好的道德品性而獲得上升?,F(xiàn)在在美國流行的自助書籍往往講技術的,重點在于管理理論,或者更個性化,為理順個人情感的發(fā)展與人際關系,而不是專注于如何獲得工作上的成功。
而在中國,從農(nóng)村遷移到城市的打工族太渴望成功,不得不去化解許許多多無從避免的失敗和挫折。“我只有靠自己”成為普遍的信仰。在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經(jīng)常聽到人們說這樣的話。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一般都是憑著自己的天資或者努力來實現(xiàn),他們既沒有期待也沒有實際得到過來自政府、工會,或者其他人的支持。單打獨斗未必能殺出一條生路,靠成功學書籍勵志學習為人為事之道,變成了一種生存本能。
比如《尋路中國》里寫到麗水一個工廠的羅師傅的故事,稱他的生活哲學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如果你有什么問題,你得自己搞定。”同樣的,張彤禾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到,打工者在城市很孤單,什么都只能靠自己。她舉例說,1990年中期開始出現(xiàn)的打工族雜志,往往用第一人稱描寫追溯打工者各自的人生經(jīng)歷,故事講述他們?nèi)绾位钤谶@樣的世界里,寓意總是一樣:你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