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年8月10日,由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y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在大連開幕。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部長張弛教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馮浩研究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楊明義研究員分別在大會上致辭。三位**的致辭得到了與會同行的熱烈響應?,F(xiàn)將上述致辭全文發(fā)表在會議公眾號上,以饗讀者。
******************************************************************************
(一)張弛教授致辭
尊敬的各位**、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興能和來自**水土保持界的**、學者相聚在美麗的北方明珠——大連。首先我代表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對本次年會的盛大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各位**學者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
大連風景秀麗、氣候怡人,是中國**沿海開放城市。一個多月以前,第十三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舉辦,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由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yè)**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的2019年學術年會在這里隆重舉行,眾多國內外**齊聚星海,共商水保盛事,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出謀劃策,將為這座魅力之城留下新的佳話。
借此機會,請允許我簡要介紹大連理工大學和我校建設工程學部的基本情況。
大連理工大學于1949年建校,是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也是**“985工程”、“211工程”和“雙**”建設重點建設高校。學校依山傍海,辦學條件優(yōu)良,形成了一校、兩地(大連市、盤錦市)、三區(qū)(大連凌水主校區(qū)、開發(fā)區(qū)校區(qū)、盤錦校區(qū))的辦學格局。學校以培養(yǎng)**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文化、**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精神,致力于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傳授和應用知識。學?,F(xiàn)有教職工4167人,其中專任教師252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2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7人,**“萬人計劃”入選者31人。目前我校有在讀研究生和本科生共4萬余人。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成立于2009年9月22日,下設水利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學院、建設管理系和深海工程研究中心,包括1個**重點實驗室(海岸和近海工程**重點實驗室)。建設工程學部是由建校初期的土木工程系發(fā)展而來的,先后經歷了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土木建筑學院、土木水利學院。現(xiàn)有教職工總數(shù)為293人,包括兩院院士4人、教授9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6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2人。
隸屬于建工學部的水環(huán)境研究所主要從事水利與環(huán)境交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工作,是我國早專門從事該工作的學術單位之一。先后主持承擔了**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學儀器基礎專項項目等重要**課題,已培養(yǎng)博士、碩士研究生百余名。研究方向包括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理論與技術、弱控區(qū)雨洪資源化、流域水驅災害分析與治理、重力侵蝕機理與防治、地貌觀測技術等。近年來在水土保持研究方向有了長足的進步。
借此機會,向長期以來對我校水利學科發(fā)展給予熱情幫助和大力支持的各位**學者、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大家對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祝愿各位**、學者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預祝本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圓滿成功!
******************************************************************************
(二)馮浩研究員致辭
在這美好的仲夏,400多名**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和學者相聚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相聚在大連理工大學,研討學科**,交流學術思想,共敘友誼,實乃學科之幸事。衷心感謝各位**、學者和研究生的到來和積極參與。感謝大連理工大學對會議的精心組織和辛勤付出!
我國的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學科一直走在**陣地。李銳研究員是**水土保持學會主席。上個月由中國水利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聯(lián)合主辦的《**水土保持研究》被SCI收錄而且有較高的影響因子。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擁有土壤侵蝕和旱地農業(yè)**重點實驗室,一批**和省部級野外臺站,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土壤侵蝕理論體系和評估模型,在北方風沙區(qū)、黃土高原、黑土區(qū)、南方丘陵喀斯特石漠化等不同典型區(qū)域建立了治理范式,尤其是為**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為**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同時而且積極參與**土壤侵蝕評估有關活動,也為一帶路沿線**不同區(qū)域生態(tài)治理提供了典范。去年水保所在楊凌舉辦了**土壤侵蝕高層論壇,得到各位**和**支持,也擴大了我國土壤侵蝕的**的影響力,今年五月李銳老師和劉寶元老師等**出席了在意大利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壤侵蝕評估會議,李老師和劉老師兩位**進入了FAO**土壤侵蝕制圖**組。下一步將在**土壤可蝕性和LS因子的評估,為一帶一路**土壤侵蝕潛在風險的評估方面會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和影響。
今年是**退耕還林工程實施20年,前幾天在搜集退耕還林工程有關資料的時候又一次看到水保所唐克麗先生20年前在《水土保持研究》上發(fā)表的論文《中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的特點及展望》,很有感慨,在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她在文中提到:中國坡耕地的土壤侵蝕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在黃土丘陵區(qū)的坡耕地上,不僅發(fā)生通常的濺蝕、片蝕、細溝侵蝕,且形成了特殊的淺溝侵蝕,并影響到溝谷侵蝕的發(fā)展。自丘陵頂部分水嶺隨丘陵斜坡向下延伸到谷坡直至溝床,坡度逐漸增大,侵蝕強度隨之增大,與侵蝕強度相對應的不同侵蝕方式有片蝕、細溝侵蝕、淺溝侵蝕和切溝侵蝕,自上而下呈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因此,黃土丘陵區(qū)坡耕地的侵蝕動能,不僅標志了各個因子的侵蝕能量,特別顯示了各個因子之間及各種侵蝕方式相互聯(lián)接成鏈狀的加速作用的動能關系,我們稱之為侵蝕鏈動能機制。按照劉寶元老師的話,黃土坡面上每5米的侵蝕都不相同,非常復雜。物理力學和侵蝕學的交叉形成發(fā)展了侵蝕力學,尤其在黃土高原進一步研究揭示坡、溝系統(tǒng)侵蝕鏈的動力機制,乃是設計配置調控降雨徑流侵蝕動能水土保持措施的重要理論依據(jù)。
唐先生20年前發(fā)表的這些科學認識我認為直至現(xiàn)在仍然不落后,因為有很多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1986年唐克麗先生在人民日報撰文“為什么黃河的泥沙不見減少”,明確提出退耕還林還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有效的措施。因為她以及一批老科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考察和調研發(fā)現(xiàn),降雨和地形自然因子雖是影響水土流失基本的因素,但近30年來沒有明顯的異常變化,對土壤流失量的增加不可能起主導作用,查明人為因素對土壤加速侵蝕的影響是對癥治理的關鍵。當時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建設梯田和壩地為主的基本農田,但建成的基本農田只占水土流失面積的0.8%。大面積坡耕地水土流失未加控制。對占坡面侵蝕量50%和70%的淺溝和坡面侵蝕估計不足防治不力。例如,杏子河流域的農地中,90%以上是坡耕地,1982年調查測算,該流域坡耕地的流失量占到河流總輸沙量的60%。因此,忽視大面積坡耕地的治理,特別是人為的不合理開墾和植被的破壞,是造成水土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基本抵消了水保效益的增加。所以泥沙雖來自溝谷,但根源在于不合理的開墾。而且這種現(xiàn)象在黃土高原比較普遍。因此,從產沙部位和產沙方式上看,退耕還林還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有效的措施。
33年后的**再回顧,這些來源于科學研究和大量長期實地調查的看法和觀點仍然沒有過時,仍然具有時代意義,是能夠經得起時間和實踐考驗的。追求科學和科學家精神是唐先生他們這一代人可貴難得的特質。要知道,當時提出這樣和水利部門意見不一致的觀點是頂著巨大壓力的,而且受到了不少非議的。**土壤侵蝕學科發(fā)展很快,但我們一定不要忘記老一輩科學家重視理論和調查研究相結合,時刻關心影響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和問題,投身于事業(yè),扎根于實踐,求索于真理的科學精神。
今年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20年,20年前的前天,朱镕基總理從延安考察水土流失治理來到水保所,和水保所科研人員詢問討論后,在退耕還林16字方針中增加了一個草字。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黃土高原植被蓋度從退耕前1999年的31.6%提高到2018年的63.2%,翻了一番,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入黃泥沙顯著降低,20世紀70年代以前,黃河輸沙量為16億噸/每年,而近10多年降至1-2億噸/每年。黃土高原正由黃到綠,由綠變美,由綠變富。黃土高原增綠不但為中國變綠,也為**變綠做出了貢獻。
面向新時代,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學科肩負著建設生態(tài)文明,美麗中國,綠色發(fā)展,以及鄉(xiāng)村振興的重任,**需求對學科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需求越來越迫切,學科也只有在不斷為滿足**需求中做貢獻不斷發(fā)展強大,時代也賦予了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學科新的使命和任務。
我們的學科服務的目標除了搞水、土、山、田、林、草相互作用與過程以及資源環(huán)境的保護,建設高質量的可持續(xù)的綠水青山,還應包括在有條件的區(qū)域,讓這些資源和創(chuàng)新鏈、產業(yè)鏈、資本鏈、市場鏈、人才鏈等結合,把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市場、法律幾個輪子同時開動起來形成合力,促進綠水青山轉化成金山銀山,把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轉變?yōu)榭上M、可支付的生態(tài)產品的理論和技術!真正實現(xiàn)生態(tài)服務于社會經濟發(fā)展!進而推動美麗中國生態(tài)文明的建設。
**這么多**和學者到會,衷心希望充分研討,多加交流,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再次感謝大連理工大學對會議的組織、籌辦所做的辛勤努力和卓越貢獻。再次感謝各位**、學者和研究生。謝謝!
******************************************************************************
(三)楊明義研究員致辭
尊敬的張弛部長,尊敬的馮浩所長,尊敬的各位**,各位同學:
我代表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對各位**,各位**蒞臨本次學術年會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對鼎力支持本次學術年會的大連理工大學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早地農業(yè)**重點實驗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次學術年會,我們邀請了3位**做大會主題報告,從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視角去認識中國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問題,報告不多,重在**。衷心感謝張信寶研究員、李占斌教授、李智廣教高給予我們的學術支持,也感謝黃炎和校長、張弛部長、馮浩所長百忙之中來指導專業(yè)委員會的工作,更有多年來一直支持我們專委會工作的蔡強國先生、余新曉教授、蔡崇法教授、雷廷武教授、吳發(fā)啟教授等等學術委員會的**們。我提議用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
2018年,專委會邀請近60位**齊聚鄭州,召開了主題為“新時期的中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高層論壇,探討了新時期中國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的發(fā)展方向問題。今年本次學術年會的主題是“水土保持與“兩山理論”,是鄭州會議主題的擴展與延伸,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水土流失問題是一切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集中體現(xiàn),搞好水土保持是踐行“兩山理論”的基礎,實現(xiàn)綠水青山一直是我們水保人的夢想和執(zhí)著,我們就是踐行“兩山理論”的排頭兵。
中國的**需求已擺在我們面前,從**來看,今年5月15日在羅馬,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召開了主題為“拯救我們的土壤:尋找阻止侵蝕的方法”的**土壤侵蝕研討會,出版了《土壤侵蝕:可持續(xù)土壤管理面臨的挑戰(zhàn)》一書,指出:**土壤侵蝕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攜手合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時期新要求,無不提醒我們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的工作者們要與時俱進,順勢發(fā)展,踏實準備,奮發(fā)前行,我們將大有作為。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30位成員一直致力于為**的同行們搭建一個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一個加強團結的平臺。本次學術年會,在組織委員會尤其徐向舟老師的殫精竭慮、周密籌劃下,來自**400多人參會,150位**和研究生將做學術報告,這些都突破了以前參會規(guī)模?;叵霃?013年武漢的150人,2015年江西的180人,2017年沈陽的300人到今年的400多人,強烈感受到我們水保人的凝聚力越來越強,只有凝聚起來,才能把我們的水保事業(yè)做大做強,才能在**層面上乃至**發(fā)出我們的強音。打鐵還需自身硬,衷心希望參會的老師同學們在本次會議如此多的大家參會,如此多的報告情況下,聆聽-思考-交流-碰撞,產生璀璨的火花,能為我們今后的研究發(fā)展有所幫助,能為**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做出貢獻,把中國的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研究工作推向更高的水平。我堅信我們本次學術年會一定圓滿成功,美麗的大連一定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