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早是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承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古琴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時。
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空,較大的稱為"龍池",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二者以長方形為常見,也有圓形或一圓一方者。
岳山邊靠額一側(cè)鑲有一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個用以調(diào)弦的"琴軫"。琴頭的側(cè)端,是"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硬木"龍齦",用以承弦。龍齦兩側(cè)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可以保護琴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jīng)岳山、龍齦,轉(zhuǎn)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年一次的閏月?;?,是泛音的標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據(jù)。琴徽多用貝殼制,也有用玉石或金制。
古代琴用絲弦,.佳者呈半透明狀,稱為冰弦?,F(xiàn)用鋼絲芯纏尼龍弦,音量增大,余音加長,按弦移指的磨擦噪聲減少。
從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琴前廣后狹,象征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后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征十二月,而居中.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閏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fā)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xié)。禮樂之同時并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diào)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