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與古琴琴形的演變
(一)唐琴的造形琴界有言:“唐圓宋扁?!碧魄倥c宋朝等琴形相比,造形較為渾圓,一般又在頸、腰內(nèi)收部分作圓角處理。唐琴的造形,各處比例均比較合理,既美觀又便于彈奏。唐琴的琴形主要有:伏羲式、神農(nóng)式、鳳勢式、連珠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靂式。
(二)北宋的琴形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來,琴面的弧度漸漸自渾圓向扁平變化,形成了唐圓宋扁的風(fēng)格。在長度與寬度上,宋琴的標(biāo)準(zhǔn)范圍較唐琴大。有的宋琴明顯短于唐琴,也有的明顯長于唐琴;在寬度上也是如此。而由于理教在宋朝的風(fēng)行,自北宋開始,琴的外形則主要以仲尼式為主。
(三)南宋的琴形到了南宋年間,琴形仍以仲尼式為主流。而同為仲尼式,外形又有了一定的變化。其主要變化,在于除北宋琴形的流形外,又流行出肩聳而形狹的式樣,其形狀更漸趨扁平狹小。
(四)元朝的琴形元朝歷時(shí)較短,在琴文化史上,屬于過渡發(fā)展階段。元琴的琴形,基本保留著宋琴較為扁狹的特點(diǎn)。在外形上,仲尼琴仍占絕部分。
(五)明清的琴形明清兩朝琴文化的發(fā)展都非常受到重視,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有很多琴家。明朝的宗室與民間斫琴之風(fēng)皆盛。清朝則是民間斫琴盛行。在琴形上,自明朝起,新增了很多式樣。這也是明朝琴文化發(fā)展的主要成績之一。明朝的新增琴形主要有:綠綺式、正合式、梁鸞式、清英式、萬壑松式、飛瀑連珠式、蕉葉式等。清朝的琴形基本依明琴式樣發(fā)展,琴形也很豐富。